我来教你三个处理冲突的简单技巧,由浅到深,按照次序逐步运用,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不但有效解决冲突、避免更严重的对立,也有机会增加有效率的对话品质,这三个步骤分别是:
步骤1:撷取注意力
不知道爸妈还记不记得,在你国小国中时,当老师上课后走进教室,发现全班闹哄哄完全没有在管老师的时候,这时他走上讲台,既不开口飙骂,也不记下违规的学生号码,他就只是站在那边做了一件毫不费力的事情,结果全班几乎马上就安静下来了,你还记得是什么事情吗?
没错,他做的事情就是:不说话,眼睛看着每个人,没了。
神奇的是,老师只是看着每个人不说话,全班竟然就安静下来了,你知道为什么吗?这跟大脑构造是有关係的。千百年来让我们生存的大脑,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,就是让你随时可以注意到环境中可能会威胁你生命的刺激,并且将注意力放在那个具备威胁的刺激上。因此,当你只是看着孩子不说话时,不管你们先前在做什么,孩子都会因为这种被注视的威胁感而将注意力放在你身上,这个注意力的聚焦有几个好处:
1. 注意力放在你身上,而不是放在引发冲突的事件上。
2. 降低冲突升高的趋势,并把控球权拉回到你的手中。
3. 这同时也是你缓和情绪的空挡,不会被孩子拉着转。
4. 利用这段时间思考你要说什么。
步骤2:一句出魂,反应情绪
当孩子的注意力回到你的身上时,此时你可以使出第二招──「一句出魂」。也就是只要说一句话,就让孩子有魂飞魄散般的感受,这句话的要点就是「反应孩子的情绪状态」。
心理学研究很早就发现,当我们能够具体说出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时,此时大脑中跟某些生气、愤怒等负面情绪有关的区块,也会开始降温,出现逐步冷却的现象。这里面有一个可能的原因,就是当我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情绪时,其实这就是自我觉察的开始,觉察本身是一种注意力的转变,也就是你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原本外在的状态或事件上抽离,拉回到自己的身上,这种注意力的转变本身就能够让你不再被对立的事件或对象牵着走。
因此,要帮盛怒或生气中的孩子达到这样的效果,你可以把自己当做那面反应他情绪的镜子,你只需要看着他,然后语调很平稳的对他说:「你现在很生气,是不是?(简洁摘要)」、「我看你整个人脸红脖子粗、讲话变得比平常大声(具体的形容),你现在很生气对吧?(拉回到抽象的情绪)」,然后停顿一下下,让这句话能够先被听进去。
你透过语言反应孩子的情绪,不但可以帮助他觉察自己的情绪,也可以让他跟自己当下的身心状态连结在一起,而不会出现思绪在过去,身体在此刻的失调,身心一致的状态带来了某种平衡感。孩子就算不承认或否认自己的情绪,你也会观察到他开始慢慢出现一种降温的趋势。这是因为你的话能够带来某种引导跟暗示,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他自己身上。
步骤3:避免无效的沟通方式
当孩子能够把注意力拉回你身上、并且情绪开始有些缓和后,这时候最重要的关键,就是不製造进一步的对立,并且有效说出你想说的话,所谓「有效的」说出你想说的话,是指你说的话能够被孩子真正的听见,而不是製造更多的应付或虚应了事。请先看看以下几个句子,边看的时候边想像一下,如果是你听到的话,感觉是什么?
「你在干么啦?是要跟你说几遍你才会懂?」
「你每次都这样,每次说好每次都不会做!」
「你这个样子真的很糟糕耶!」
「你看看你,非要搞坏自己身体才甘愿?!」
这些话,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呢?你听到这些话的感觉又是什么呢?如果这些话是对你说的,你会不会有点不舒服?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吗?
道理很简单,因为当我们在沟通时,用了「你」开头的句子,后面接着一些建议或否定的内容,往往容易引发对方出现「被否定」的感觉。
之所以会有「被否定」的感觉,是因为对任何人来说,我们都希望保持自己价值的完整性。因此,一旦我们感觉到自己被否定时(有时候这种感觉来得很快,甚至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),就会本能地想要防卫武装自己,把对方的建议或否定看作是一种攻击,一旦有被攻击的感觉时,就会想要反击回去,让对方也受到同等的伤害,这样的下场往往就是我们没有听到建议,反而引发更多的对立。这是相当可惜的事情,因为它是一种无效的沟通形态,不但没有把你真正想说的事情有效地传递给对方,反而带来更多的冲突跟对立,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?
步骤4:深入人心的「我讯息」
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,但好像又常常在生活中发生,我要郑重推荐一个可以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沟通方法。长期以来,这种沟通法不管在辅导谘商、班级经营或是亲子关係等各种领域中,都因为它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广受使用者的好评,而成为亲子关係中最重要的沟通策略之一,它的正式名称叫做:「我讯息」。
「我讯息」不但可以有效促进沟通品质跟效率,而且比起大部分的沟通技巧,它结构简单又好操作,透过有逻辑的排序,把你想说的话透过有效的排列组合表达出来,不但可以让孩子更易于接受,也减少对立。
「我讯息」的结构只有三个,分别是:状况+感觉+原因。
● 状况:描述你所看到、听到有关孩子引发你情绪的事情或行为。
● 感觉:说出你对这些事情或行为的感受。
● 原因:接着说明你之所以会有这些感觉的原因。
为什么这样的排列会有效呢?这背后是有它的逻辑的。
当我们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,开口说出我们所看到、所听到的事情,这就会让孩子少了一种「你又要唸我」的感觉,而可以先避免不必要的防卫。第二步说出你的「感受/感觉」,感觉或是感受,是一种相当感性的表白,同时又跟理智的事件强烈牵绊在一起,因此当孩子听到你在描述自己的感觉时,那将会是一个彼此在心灵贴近的时刻,让彼此可以藉由情绪聚焦在事件本质的判断。最后,表达出你的「原因」。我们对事情之所以会有情绪,通常跟你对事情的看法有直接的关係,你的态度在最后表达出来,也比较能够让孩子听到,不代表孩子一定会改变,但是让他能够理解到他的行为,跟你态度之间的落差,是如何影响你的情绪,这也是沟通重要的一环。
现在假设孩子玩手机玩到很晚,你在催促他睡觉的时候,他口气很不好的大声回你说:「好啦!我知道了啦!」然后很大力的走路、刷牙。
这时候,你很生气,又想要纠正他的行为,你会怎么用「我讯息」开口呢?
步骤1:撷取注意力
不知道爸妈还记不记得,在你国小国中时,当老师上课后走进教室,发现全班闹哄哄完全没有在管老师的时候,这时他走上讲台,既不开口飙骂,也不记下违规的学生号码,他就只是站在那边做了一件毫不费力的事情,结果全班几乎马上就安静下来了,你还记得是什么事情吗?
没错,他做的事情就是:不说话,眼睛看着每个人,没了。
神奇的是,老师只是看着每个人不说话,全班竟然就安静下来了,你知道为什么吗?这跟大脑构造是有关係的。千百年来让我们生存的大脑,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,就是让你随时可以注意到环境中可能会威胁你生命的刺激,并且将注意力放在那个具备威胁的刺激上。因此,当你只是看着孩子不说话时,不管你们先前在做什么,孩子都会因为这种被注视的威胁感而将注意力放在你身上,这个注意力的聚焦有几个好处:
1. 注意力放在你身上,而不是放在引发冲突的事件上。
2. 降低冲突升高的趋势,并把控球权拉回到你的手中。
3. 这同时也是你缓和情绪的空挡,不会被孩子拉着转。
4. 利用这段时间思考你要说什么。
步骤2:一句出魂,反应情绪
当孩子的注意力回到你的身上时,此时你可以使出第二招──「一句出魂」。也就是只要说一句话,就让孩子有魂飞魄散般的感受,这句话的要点就是「反应孩子的情绪状态」。
心理学研究很早就发现,当我们能够具体说出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时,此时大脑中跟某些生气、愤怒等负面情绪有关的区块,也会开始降温,出现逐步冷却的现象。这里面有一个可能的原因,就是当我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情绪时,其实这就是自我觉察的开始,觉察本身是一种注意力的转变,也就是你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原本外在的状态或事件上抽离,拉回到自己的身上,这种注意力的转变本身就能够让你不再被对立的事件或对象牵着走。
因此,要帮盛怒或生气中的孩子达到这样的效果,你可以把自己当做那面反应他情绪的镜子,你只需要看着他,然后语调很平稳的对他说:「你现在很生气,是不是?(简洁摘要)」、「我看你整个人脸红脖子粗、讲话变得比平常大声(具体的形容),你现在很生气对吧?(拉回到抽象的情绪)」,然后停顿一下下,让这句话能够先被听进去。
你透过语言反应孩子的情绪,不但可以帮助他觉察自己的情绪,也可以让他跟自己当下的身心状态连结在一起,而不会出现思绪在过去,身体在此刻的失调,身心一致的状态带来了某种平衡感。孩子就算不承认或否认自己的情绪,你也会观察到他开始慢慢出现一种降温的趋势。这是因为你的话能够带来某种引导跟暗示,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他自己身上。
步骤3:避免无效的沟通方式
当孩子能够把注意力拉回你身上、并且情绪开始有些缓和后,这时候最重要的关键,就是不製造进一步的对立,并且有效说出你想说的话,所谓「有效的」说出你想说的话,是指你说的话能够被孩子真正的听见,而不是製造更多的应付或虚应了事。请先看看以下几个句子,边看的时候边想像一下,如果是你听到的话,感觉是什么?
「你在干么啦?是要跟你说几遍你才会懂?」
「你每次都这样,每次说好每次都不会做!」
「你这个样子真的很糟糕耶!」
「你看看你,非要搞坏自己身体才甘愿?!」
这些话,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呢?你听到这些话的感觉又是什么呢?如果这些话是对你说的,你会不会有点不舒服?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吗?
道理很简单,因为当我们在沟通时,用了「你」开头的句子,后面接着一些建议或否定的内容,往往容易引发对方出现「被否定」的感觉。
之所以会有「被否定」的感觉,是因为对任何人来说,我们都希望保持自己价值的完整性。因此,一旦我们感觉到自己被否定时(有时候这种感觉来得很快,甚至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),就会本能地想要防卫武装自己,把对方的建议或否定看作是一种攻击,一旦有被攻击的感觉时,就会想要反击回去,让对方也受到同等的伤害,这样的下场往往就是我们没有听到建议,反而引发更多的对立。这是相当可惜的事情,因为它是一种无效的沟通形态,不但没有把你真正想说的事情有效地传递给对方,反而带来更多的冲突跟对立,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?
步骤4:深入人心的「我讯息」
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,但好像又常常在生活中发生,我要郑重推荐一个可以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沟通方法。长期以来,这种沟通法不管在辅导谘商、班级经营或是亲子关係等各种领域中,都因为它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广受使用者的好评,而成为亲子关係中最重要的沟通策略之一,它的正式名称叫做:「我讯息」。
「我讯息」不但可以有效促进沟通品质跟效率,而且比起大部分的沟通技巧,它结构简单又好操作,透过有逻辑的排序,把你想说的话透过有效的排列组合表达出来,不但可以让孩子更易于接受,也减少对立。
「我讯息」的结构只有三个,分别是:状况+感觉+原因。
● 状况:描述你所看到、听到有关孩子引发你情绪的事情或行为。
● 感觉:说出你对这些事情或行为的感受。
● 原因:接着说明你之所以会有这些感觉的原因。
为什么这样的排列会有效呢?这背后是有它的逻辑的。
当我们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,开口说出我们所看到、所听到的事情,这就会让孩子少了一种「你又要唸我」的感觉,而可以先避免不必要的防卫。第二步说出你的「感受/感觉」,感觉或是感受,是一种相当感性的表白,同时又跟理智的事件强烈牵绊在一起,因此当孩子听到你在描述自己的感觉时,那将会是一个彼此在心灵贴近的时刻,让彼此可以藉由情绪聚焦在事件本质的判断。最后,表达出你的「原因」。我们对事情之所以会有情绪,通常跟你对事情的看法有直接的关係,你的态度在最后表达出来,也比较能够让孩子听到,不代表孩子一定会改变,但是让他能够理解到他的行为,跟你态度之间的落差,是如何影响你的情绪,这也是沟通重要的一环。
现在假设孩子玩手机玩到很晚,你在催促他睡觉的时候,他口气很不好的大声回你说:「好啦!我知道了啦!」然后很大力的走路、刷牙。
这时候,你很生气,又想要纠正他的行为,你会怎么用「我讯息」开口呢?
精彩评论